艾滋病公益检测网2014-03-26
在中国,周晓春首次从社会排斥角度就社会工作在艾滋病防 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强调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本身的处境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艾滋病的防治;认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面临多重 社会排斥,包括家庭排斥、社区排斥、医疗排斥、教育排斥和就业排斥等;建议中国采用以消除社会排斥为目的的社会工作方法,从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次介 入,进一步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随后,安民兵认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价值观、专业伦理与专业方法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并就艾滋病防治中社会 工作者所扮演的提供辅导和支持、建立团体、整合资源等多种重要角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伴随着中原地区由于卖血所导致的艾滋病疫情蔓延,处于中部地区的华中 师范大学以及河南师范大学的相关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学者对艾滋病的相关人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切实服务,形成了艾滋病研究与买践肘一个高潮。
以向德平为主要代表的华中师范大学团队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小组讨论、现场观察等手段,分析导致艾滋病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 调查艾滋病患者的困境及需求,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并从社会处境、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贫困传递、社会性别、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等角度来 研究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提出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建议和对策。向德平强调社会工作能在艾滋病患者 救助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目前的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较为重视资源的提供,没有脱离传统救济方式的影响。因此,在艾滋病患者的个人医疗、家庭康复、 社区服务、社会政策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还详细分析了艾滋病社会工作介入的治疗性理论、集体主义理论和改良主义理论;最后就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 救助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政策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社会工作是解决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恢复患者社会关系与提升患者社会功能新路 径的结论。
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与服务中心、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工作学者,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存、健康、教育和心理状况、问 题及其需求非常关注,依托河南省针对艾滋病孤儿的“三项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救助安置政策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艾滋病孤儿救助服务和研 究。纪文晓结合河南省民政部门与国际组织和专业院校联手合作开展的一系列针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救助活动,探讨了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工作中个案工作、小 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状况;认为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工作属于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把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到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工作中,对于社会工作的本 土化和传统救助工作的专业化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谢启文强调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在生活、医疗、受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心理健 康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突出的问题;并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河南三处阳光家园中的100名艾滋病致孤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91份。91名 艾滋病致孤儿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总体而言感到幸福,但仍有不满意的地方,他们对伙伴关系非常重视,但对陌生人交往的态度不积极,也缺乏足够的长辈性质的关 怀,近七成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中包含了内向的因素,有的孩子对管理人员和资助者缺乏感恩的心。在此基础上,谢启文围绕艾滋病孤儿养成教育的主题,以艾滋病孤 儿心理辅导为例简要说明小组社会工作在其中的应用。王君健从社会工作视域出发,运用抗逆力检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发现该群体的抗逆力呈现出生成中的多元化 差异、养成中的向光性扭曲和实践中的理想状况剥离的特质,依据解构困境、建构意义、重构生活、整合资源的逻辑;并认为进行的社会工作专业干预,通过个案工 作介入困境解构、小组工作介入意义建构、社区工作介入生活建构以及社会行政介人资源整合能有效地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感化和个体发展。
除此之外,其他社会工作研究者也对艾滋病防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周丹红认为高危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应该发挥社会工作在其中的重要作 用,与高危人群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进行行为干预,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开办各柙讶挫、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建 立有效、,优势的团体或小组,通过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将各种社区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发挥更大的整体作用,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向社会正面宣传艾滋病高危 人群目前的社会状况和处境,唤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对这些人群的保护,并向有关部门提供合理以及规范化的建议,促使有关部门制定更加完善和合理的相关法 规和政策。焦红良、徐选国、吴蒙蒙认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潜在的艾滋病威胁对象,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教育势在必行;并且从高校开展艾滋病教育的必要性人 手,分析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优势,阐述了社会工作学生在高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具体实践,最后尝试着探索出一条能促进高校社会 工作学生更好地介入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新型模式。李志坚等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广州市4个社工机构参与艾滋病病人关怀服务的做法与成效进行分析和效果评估, 动员并培养4个社工机构参与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服务;通过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从优势视角出发培养同伴教育员,开发了民政救助、生 产自救、心理辅导等关怀服务,覆盖艾滋病患者超过800人次,培养了20多名同伴教育员,提高了病例随访率,4个机构的满意度均超过80.0%;最后认为 引入社工机构参与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服务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能使关怀服务更加专业、全面和可持续。